(成都大运会)专家建言成都“后大运时代”发展
作者:知识 来源:焦点 浏览: 【大中小】 发布时间:2023-09-30 06:39:05 评论数:
中新社成都8月8日电(记者 岳依桐)成都大运会于7月28日至8月8日举行 。成都多位专家认为,大运都后大运这场国际体育盛会留下的家建丰厚遗产,为成都“后大运时代”的言成发展带来更多契机。
早在2019年,时代成都就编制完成了《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遗产规划》,发展旨在努力创造体育、成都经济、大运都后大运社会、家建文化、言成环境、时代城市发展 、发展教育与青年七个方面29个领域的成都丰厚大运遗产。
“大运遗产后续利用得当,大运都后大运定能成为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、家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。”成都体育学院天府国际体育赛事研究院院长 、四川省体育产学研促进会会长柳伟表示 ,大型体育赛事是为城市发展赋能的重要平台 。成都大运会从前期筹办到正式举办,已经推动该市体育、旅游、文化、科技等多维度业态融合发展 。
7月28日,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的烟火组成“WELCOME”字样。 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
包括13个新建场馆和36个改造场馆的49个体育场馆,是成都大运会留给主办城市最为显性的体育遗产。2022年 ,这些场馆就面向社会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近8万个小时 ,服务民众超过509万人次,举办各级各类赛事730余项 ,未来也将继续服务大众 。
柳伟指出,在“后大运时代”,上述场馆将推动全民健身普及 、高校体育事业发展 ,同时为成都举办或申办更多体育赛事提供硬件支撑 。他建议,为发挥好体育场馆多元服务功能,可引入社会力量经营,从而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,并通过打造多业态融合的体育服务综合体 ,使其更符合民众使用、消费需求。
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刘璐同样认为 ,成都大运会所涉及的运动场馆和体育器材、设施的运维,本身就具有产业发展潜力 ,可在持续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就业 。
实际上,乘大运会东风,成都体育产业发展势头渐旺。近三年来,该市累计签约重大体育产业项目115个 ,签约金额超870亿元(人民币 ,下同) 。2022年,成都市体育消费总规模达578.6亿元 、体育产业总产值达1005亿元。“成都大运会对主办城市的宣传效应显著。”刘璐表示,成都可有效利用国际性推广成果 ,持续产生红利 。
在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李钊看来,成都大运会留下的文化遗产同样珍贵 。他以吉祥物“蓉宝”IP出圈的现象举例道,未来成都应进一步探索该IP的持续开发利用,以大熊猫为载体,推动巴蜀文化更好“走出去”。
8月6日,四川成都,两名美国运动员在挑选具有成都记忆的商品。 中新社记者 刘占昆 摄
李钊表示 ,成都大运会期间 ,太阳神鸟、川剧变脸、中医药、太极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随处可见,成都大运会博物馆也落成开放,实现了赛事与文化的有效结合 ,有助于提升城市软实力 ,而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团成员就是这种软实力最好的宣传使者 。
“文化认同程度越高 ,成都乃至中国相关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也能更上一层楼 。”李钊表示,通过成都大运会这扇窗口,有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年轻人更加清晰地认识了中国这个“既古老又年轻的”国度,有效促进文明交流互鉴。而持续推动中外文化交流,也应是成都“后大运时代”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。(完)